豆瓣8.1分,深度、尺度一样不落,开年第一部神作,我要吹爆它!

大家好我是阿飞,欢迎来到宅男部落

以《爱乐之城》广受人知,并借此片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达米恩·查泽雷在今年再度回归,带着他的新作《巴比伦》,把镜头再次对向好莱坞

然而这次追本溯源,将时代设定在1920年代的早期好莱坞,透过默片巨星、后起之秀等人的多种角度,观察这个喧哗、夸张、不羁的有声电影年代之起落。

这部由布拉德·皮特玛格特·罗比及迭戈·卡尔瓦主演的超3小时巨作,已然造成欧美观众褒贬的两极回响。

在这里我先阐述我自己的观点,《巴比伦》绝对值得一看!

巴比伦,这座古老之国在汉谟拉比的统治下迅速达到鼎盛,却又在他死后走向没落。

因其繁华之后就是腐朽,璀璨之中孕育着混乱。

所以这部电影不只呈现了该时代放荡不羁的视觉奇观,也阐述了一个动人故事。

更借着早期电影映照当代的电影危机,甚至可以说是总结了整个时代。

又很难想象,时年仅38岁的达米恩·查泽雷,会拍出这样一部与其年龄不符的“老成”作品,其叹息又与巴比伦这座古国一样赞叹不已。

观看《巴比伦》,首先必须大致了解当时的时代概况——20年代的好莱坞,是个极具争议性的年代。

事实上,电影的道德争议起源极早。

1896年汤玛斯·爱迪生推出的推行灯泡宣传作《吻》近距离拍摄两人接吻的画面,遭致天主教会和评论家的严厉道德批判。

尔后美国某些州也直接禁止了拳击影像的播映。

由此可知,早期的电影在情色方面,经常招致道德人士恐慌。

又电影可以以具象化、细节化的方式拍摄人类私密领域的行为,严重挑战了当时的社会权威。

但查泽雷的拍摄手法绝对是大胆且一流的。

《巴比伦》的开场先是以一个大型派对展现好莱坞当时的铺张浪费。

开场的“酒池肉林”派对拍得相当经验,疯狂中还能说好几个主角故事,真正的男主角迪亚哥卡尔瓦处理派对上大小事宜,像是一个胖子在发生sex时不小心弄死一个女人,这个小角色是取材真实人物。

大象、毒品、sex全在一场派对发生,颇令人想起费德里科·费里尼的《爱情神话》,一来将观众带回那个时代感受其浮夸氛围,二来也展现导演的调度功力。

在大型的派对现场,导演查泽雷向观众介绍了3位主角:默片时代的明星杰克·康拉德、满怀抱负的内莉·拉罗伊,以及野心勃勃的曼尼·托雷斯。

此中不难看见查泽雷过去电影的影子,其片中主角往往都是充满斗志、想要一圆梦想的人物,在本片中亦不例外。

在开场片段中,主角3人分别于派对上相识。

在不断流动的运镜、节奏明快的剪辑下,观众同主角们一同被拉进荒淫却充满魔力的好莱坞。

不过,抽象的“魔力”要如何施展呢?

电影把场景拉到了拍摄现场,查泽雷聪明地使用“最后一分钟营救”的剪辑技法。

体现3人在片场的混乱并营造紧张感,最后在交叉剪辑的穿梭下,3人各呈就出拍摄电影的美,同时亦说服观众电影有其魔力。

电影的开场他不但让观众看见电影的奇观,也同时回应了早期电影的问题:常被认为低俗不堪而造成道德恐慌,也就是电影究竟是否为艺术?亦或只是低俗的大众娱乐?

而100 年后的今天,查泽雷却尝试召唤出当时影人想脱离的低俗与不堪。

他透过动物大便、sex、暴力和尿液,唤回电影激起人类直接的情感(或是恶心感)的魔力,这种过激的影像呈现亦能说明电影院经验的重要性。

毕竟和一大群观众在电影院惊呼,总比在家独自一人作呕来得有临场感。

这一切使得《巴比伦》得以在低俗与高级艺术的界线跳舞,掳获观众的心。

再回到故事的探讨上,这3人成功达到梦想,惟梦想成真后的延续从来不会简单。

时间迈入20年代后期,转变的风气开始吹起。

一是时代氛围上,好莱坞在20年代历经了一连串丑闻。

包括喜剧演员罗斯科·阿巴克尔杀人事件、导演威廉·德斯蒙德·泰勒被谋杀、演员华莱士·里德吸毒过量身亡等等。

当政治压力快速攀升,电影引起的道德恐慌也导致了新教徒的大力反扑。

美国的社会行动主义涌现,史称“进步时代”。

当时的运动者把电影视为具有危害性的媒介,向美国政府施压,最后电影审查制度应运而生,此制度限制了违法行为、性、粗俗语的影像呈现。

因此谋杀、饮酒行为、激情场景等场面皆大受限制,广泛影响了电影工业。

《巴比伦》利用角色关系的转变,再以前后两场派对制造对比,带出社会氛围的不同,也暗示了放荡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式。

除此之外,电影媒材上也产生了重大变革。

1927年《爵士歌手》的成功宣告了有声电影的来临,而产业势必历经转变的阵痛期。

影史上已有不少电影描绘过该时代的困难,如《雨中曲》就呈现出了技术上的难题、《日落大道》则描绘默片明星在迈入有声时代后的衰败,《巴比伦》片中各处也大量地致敬这些电影,如杰克·康拉德在片厂里通话的正是饰演《日落大道》主角的默片巨星葛洛丽亚·斯旺森

《巴比伦》后续剧情发展的特殊之处,即在于它代表了查泽雷创作生涯上的转变。

在他过去至今的创作脉络中,主角往往是面对难题的追梦之人。

不过,查泽雷的观点似乎却从积极转趋消极:《爆裂鼓手》主角终得施暴导师的认可;《爱乐之城》中主角两人虽然达致梦想,却与想象中的样貌不同;《登月第一人》则是梦想背后意义的全面检讨。

而到了《巴比伦》,主角们已经几乎无法抵御时代改变的浪潮,有声电影造成的限制、保守时代的来临,皆把这些人物淘洗殆尽。

声音的编排上,查泽雷有意识地让电影前后的回响做出了对比:默片时期的《巴比伦》喧闹、焦躁,声音填满了每一个时刻;有声时期一出,整部电影却安静了下来,剪辑也不再快速,像是在告别默片时代的种种,3人也终成被时代抛下之人,为电影划下一段残酷但动人的结尾。

《巴比伦》做为一个检视过去电影产业的作品,最终也把视野望向当代的电影,反身看向这个时代的电影。

在电影的结局,曼尼重回电影院,因《雨中曲》剧情而想起过往经历,不自觉地流下眼泪。接着镜头开始巡弋了起来,观察着坐在电影院的所有人们,捕捉专注、失神、欲望等等神情。然后,镜头回到曼尼脸上,电影用一段蒙太奇段落让曼尼看到那些他可能看见、或不该看见的影史传奇:《假面》、《圣女贞德蒙难记》、《随心所欲》、《黑客帝国》、《阿凡达》……

电影堪称完美的结局,除了拍下电影院经验的样貌,同时观望了电影史的变迁。

《巴比伦》的最后一场戏,正映照出当代逐渐式微的影院经验,以及它的多样性和难能可贵。

本片在各种致敬游戏中,于此段落玩了《饥饿游戏》的把戏:在电影最后的蒙太奇段落里,先看到卡尔·西奥多·德莱叶的影史经典《圣女贞德受难记》中特写圣女贞德流泪,接着高达的《随心所欲》的主角娜娜在影院看着该片流泪,然后切至《巴比伦》主角曼尼的流泪影像——最后或许,只是或许,在电影院观看《巴比伦》的我们也会留下感动的眼泪,因此电影渗出了电影本身之外,一层一层穿透银幕来到观众面前。

而当曼尼窥见那些超出他的时代而不该看见的电影时,正显现电影作为一种得以穿越任何时间空间的独特媒材,另外也回扣了本片的核心探问——当我们以为默片已经是电影的高峰,有声电影便诞生了;当黑白似乎是主流,彩色的特艺七彩再度冲击我们的感官;当赛璐珞像是唯一,数位终有一天也改变了整个工业……电影不断遇见危机,却也不断改变。

如今,电影院经验走向稀缺的年代,电影的下一步将何去何从?没有人知道答案。

《巴比伦》的残酷,在于它指出下一个时代可能不会属于这代创作者、观众、影评,但本片却审慎乐观地帮时代总结,将这个时代、过去那个时代的种种附着于影像上。

由此,就和电影中的记者所述一样,人类的生命、运动和情感被不可思议地保存了下来,如同圣女贞德、娜娜、乃至曼尼的流泪现在都存于影像里,最终,这些影像上的狂喜、泪痕、生命,都得以超越时空,达致永恒。

可以说这是导演试图给电影时代的一封情书,对于旧时代电影的致敬与怀念,看似风光终将有一天会成为光影之梦,热爱电影的人就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。

——END——

【本文为原创文章,独家发布于宅男部落(www.zhainantribe.com)作者:阿飞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更多宅男女神街拍美女图片cosplay分享,宅男资讯尽在宅男部落。文章所用配图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侵删】

图片[1]|豆瓣8.1分,深度、尺度一样不落,开年第一部神作,我要吹爆它!|宅男部落

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就到这里,请大家关注宅男部落,定期更新宅男资讯宅男女神图片,街拍美女妹子图cosplay美女图片,敬请期待。

喜欢我们的分享请点击在下方点赞,或打赏~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“宅咖”,点击侧边栏的个人信息,可以扫码加入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