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年说兔:为什么童话故事总是偏爱兔子?

大家好我是阿飞,欢迎来到宅男部落

记者 | 实习记者 乔雨萌

编辑 | 黄月

兔年将至,以兔子为设计原型的各式形象层出不穷。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发布会上,动画形象“兔圆圆”作为吉祥物亮相。《癸卯年特种邮票发行,上面绘有一只左手持信、右手执笔、露齿大笑的蓝色兔子,其独特之姿引发热议。

兔子也是儿童文学和动画作品中的常客,经典角色不胜枚举。童话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里,穿着西服背心、揣着怀表的白兔先生带领爱丽丝进入光怪陆离的地下世界;系列绘本《彼得兔的世界》描绘了一只名叫彼得的兔子,它聪明淘气,和农夫斗智斗勇;迪士尼电影《疯狂动物城》的主角兔子朱迪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为目标,勇敢正直,成功在48小时内侦破了一起大规模失踪案,也改变了同事对其身份的偏见;国产动画《虹猫蓝兔七侠传》中的蓝兔武功高强,重情重义,最终与其他侠士合力战胜魔教教主黑心虎,维护了森林的和平。

现实中处于食物链底层、弱小柔顺的兔子,为何受到童话和动画的青睐?它们身上的哪种特质吸引了孩子也打动了我们?如果我们足够近距地审视兔子,兔子会慷慨地提醒我们儿童文学的缺憾与失落。

01 与弱者共情

兔子是现实世界中的“弱者”,而这也恰恰是兔子在儿童文学和动画作品中受欢迎的重要原因。

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童话心理学认为,梦为无意识的冲动、没有得到宣泄的情绪和压力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,而童话故事和梦高度相似。儿童在身心条件上都是弱者,有各种潜藏的忧虑和恐惧,又对种种负面情绪缺乏理解和控制能力。借助童话,儿童可以实现对自己情感的外化,将内心活动投射到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身上,进而将情绪排解出来。因此,和儿童同为弱者的兔子,很容易成为被投射的对象。

对于儿童来说,父母的爱是其安全感的主要来源,《逃家小兔》中跟随小兔子“上天入地”的兔妈妈和这份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的爱,让小朋友感到安慰,觉得安心。一个孩子进入新学校、搬进新社区,内心难免会感到彷徨无措,这时翻开《兔子坡》,看着书中的小兔子乔奇和新邻居产生过误会、发生过猜忌,但最终一起创造了和平安宁的家园,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也会一同被慢慢抚平。而当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挫折、感到困惑,《兔子共和国》中为了理想的家园不断抗争、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兔子们,会给他们带来力量。

从更广义的文化创作上来说,“弱者”形象自有其优势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《文学是弱者的伟业》一文中谈到,弱者的性格凸显了人性的困境和生命的复杂,对弱者的书写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坚定性,可以唤起人们对自身和处于同一处境下的他人的悲悯。他认同作家方方对于弱者的看法,“现实主义小说最本质的就是这点:它和弱者心息相通。”

动画片《疯狂动物城》的创作就利用了兔子的“弱者”身份,导演拜恩·霍华德和里奇·摩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以兔子为主角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:“如果要成为一个勇猛的警察,哪种动物最没希望?兔子又萌又软又毛茸茸,每个人都觉得她除了可爱一无是处,但朱迪善良、正义感强烈、工作非常努力,遇到重重阻碍,也从不低头屈服,她知道父母很为她担心,但仍然只身前往这座大城市,依靠自己完成任务,她也发现了忽视已久的缺点,最后变得成熟。”这部于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最终获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,豆瓣评分高居9.2分,截止至2022年3月,在中国的累计票房达15.31亿元,为内地影史进口动画片票房榜第一名。

02 你我皆顽童

从文学的审美价值出发,学者刘绪源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:爱、顽童与自然,几个主题分别体现了“成人对儿童的眼光”、“儿童自己的眼光”和“人类共同的眼光”,互为补充,共同承担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,激发其审美情感、审美想象和审美趣味的功能。其中顽童主题对于满足儿童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有着重要意义,也是故事趣味性的重要来源。

儿童文学中的“顽童”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儿童,而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。许多经典的兔子形象都是“顽童”性格。华纳公司制作的动画角色兔八哥便是代表形象之一,这只长着椭圆形脑袋、长门牙和宽大脚掌的兔子精灵古怪,以爱搞恶作剧而闻名,总是将对手耍得团团转。与种种顽童特征同样突出的,是兔八哥的受欢迎程度。自1940年首次登场,几十年间,兔八哥风靡全球,堪称可与米老鼠唐老鸭比肩的卡通明星,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颗星,《勇敢骑士兔八哥》于195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

作家、插画家毕翠克丝·波特在《彼得兔的世界》中塑造了一只同样十分顽皮的兔子。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桥段是,兔子彼得溜进农夫的菜园偷吃蔬菜,被发现后一会儿躲进喷壶,一会儿钻进草丛,慌乱间还弄丢了夹克和鞋。一只淘气可爱的兔子形象跃然纸上。

将兔子塑造为顽童符合其本性。兔子体型娇小,性格机警,动作灵敏,恰如顽童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兔子常被用来形容性格狡猾的人,我们熟悉的就有“狡兔三窟”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等说法。这些用法伴随有贬义,而在儿童文学和动画中,兔子受到诟病的“狡猾”普遍被处理为“聪明机智”。这体现了面向儿童的文化作品的特点:常常用浪漫的手法来描写丑陋,用爱的叙事来塑造现实中有缺陷的形象,以善为美是这类作品的基本美学特征。

“顽童”的“顽”是儿童旺盛的生命力、强大的好奇心的另一种表达,是对人性自由一面的呼唤。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在《人学尺度和美学判断》一书中所说,游戏精神是人类原始心理的一种直接释放,在彻底的忘我的不再受制于社会化规则束缚的游戏中,人的生命于是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返朴归真、回归自然的状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在顽童母题下的创作尚显不足。2020年“中国美·育新生”论坛上,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、红披风分社社长王菲菲指出,目前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围绕爱这一母题展开,着重营造甜美温馨的故事氛围,“但其实孩子不喜欢”。在此背景下,聪明淘气的兔子形象受到儿童喜爱不足为奇。

03 谁是真兔子?

《彼得兔的世界》发行至今,被翻译成36种语言版本,全球销量超过1.5亿册。主角彼得的一举一动让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,它是一只兔子,而非其他小动物。这得益于作者毕翠克丝·波特出色的观察力和她对于作品科学性的严格要求。对于兔子的跑步姿态、睡觉姿势、梳理毛发的方式,甚至攻击与退缩时的骨骼结构和肌肉运动,她都进行过细致的观察。她曾这样写道:“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,常识不能比多愁善感更能激发对美的更健康的欣赏。”

对动物形象真实性的把握,是中国儿童文学和动画创作中有待完善的一点。国产作品中,兔子大多以温顺善良的形象出现,其机警、易受惊等个性化特点展现较少,兔子被替换为其他可爱的、毛茸茸的小动物,阅读和观看效果基本不受影响,那么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会大打折扣。今年春晚的吉祥物“兔圆圆”也受到了对其形象真实性的质疑。介绍片中,“兔圆圆”纵身一跃,露出了肉色的脚掌,但实际上,作为草食动物的兔子没有肉垫,此处设计混淆了兔子和猫狗的生理特点。“兔圆圆”的大眼睛、酷似人类的动作和体态,也被部分网友认为“不符合兔子的身体比例和运动规律”。

真实性有时也体现在作品的内核中:儿童文学并不一定是温情的。澳大利亚插画家陈志勇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“奇异的动物”(odd animals),在作品《》里,人们心中一向温顺无害的兔子在他笔下变成了侵略者,它们建造工厂,毫无节制地开发当地的资源。故事以原住民的一句绝望呼号结尾,“谁来把我们从兔子手里救出来?”读者可以从澳大利亚遭受野兔入侵的角度理解故事,也可以从中读到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对澳大利亚土著的压迫。

美国近代儿童文学中也有一个暗含着历史伤痛的兔子形象——《雷木斯大叔讲故事》的主要角色布勒兔。“雷木斯大叔”系列是作家乔尔·钱德勒·哈里斯对美国南部黑人的动物故事、歌谣和口头民间传说进行收集和编撰后的合集,以雷木斯大叔为虚构叙述者展开。故事中的布勒兔是一个诡计多端的骗子,总是挑衅权威。让这一作品同时获得关注和争议的,是其与美国奴隶制的紧密关联。兔子的骗子形象可以追溯至非洲的民间传说,有学者认为,布勒兔代表了被奴役的非洲人,以喻他们凭借智慧反抗白人奴隶主。在其中一个故事里,狐狸为捉住布勒兔,制作了一个柏油娃娃,布勒兔和娃娃打招呼,称呼其为“tar baby”,没有得到回应后殴打人偶,结果被粘住。当然,兔子最终成功逃脱,但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反映。

兔子形象可以弱小,可以淘气,也可以容纳更复杂的性格特点。作家沈石溪曾说,动物小说的优势“在于呈现动物的某种行为对人类的震撼力”。借由多面的兔子形象,不仅儿童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代入的视角、一种理解周遭的方式,成年人也可从中看到真实世界的更多面向以及故事的强大力量。

参考资料:

陈晓明《文学是弱者的伟业》

《疯狂动物城》导演采访

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:儿童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

王泉根《人学尺度和美学判断》

“中国美·育新生”论坛:重看美育,让孩子真正认识生命之美

陈志勇获奖感言

沈石溪:用文字为孩子们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动物世界

【本文为原创文章,独家发布于宅男部落(www.zhainantribe.com)作者:阿飞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更多宅男女神街拍美女图片cosplay分享,宅男资讯尽在宅男部落。文章所用配图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侵删】

图片[1]|兔年说兔:为什么童话故事总是偏爱兔子?|宅男部落

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就到这里,请大家关注宅男部落,定期更新宅男资讯宅男女神图片,街拍美女妹子图cosplay美女图片,敬请期待。

喜欢我们的分享请点击在下方点赞,或打赏~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“宅咖”,点击侧边栏的个人信息,可以扫码加入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